当前位置:
澳门新葡京app
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栏
一、加强党的建设
1.聚核引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1.完善实施党委党建工作系列制度
1.2.完善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系列制度
1.3.完善实施意识形态工作系列制度
1.4.党委第一议题制度执行20次以上
1.5.党委“三重一大”议事制度执行15次以上
1.6.党委所属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或“三会一课”活动8次以上
2.强基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修订课程体系或学生考评体系
2.2.打造1处红色主题长廊 (意识形态宣传阵地)、 打造文艺晚会红色剧目3个以上
2.3.做实“领导陪餐”品牌,落实领导陪餐”300人次以上
2.4.与市内红色教育基地共建 1 个特色思政教育基地
2.5.打造1个党建文化园、举办1次红色专题文艺晚会或活动
2.6.成立1个党委教师工作室
3.达标创优,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3.1.完善中层干部管理办法
3.2.实施 1 轮管理岗位人员轮岗交流
3.3.制定干部挂职、交流任职管理办法
3.4.实施“五个一”工程,按照“六有”标准建成5个党支部活动中心
3.5.2名以上党员获评市级以上党内荣誉
3.6.优秀青年教师及高知识群体、学科带头人发展党员数达教职工发展党员数50%以上
3.7.构建学生组织“一心双环”架构体系,校级学生会获评省级荣誉1项
二、落实立德树人
1.一堂思政
1.1.组织思政教师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1.2.组织思政教师听评课活动
1.3.录制一批思想政治课堂实录
1.4.组织思政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
1.5.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1.6.组织1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
1.7.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本、听课记录本,增加课程思政内容
2.二项竞赛
2.1.建立“文明风采”规范性文件1份
2.2.建立“技能竞赛”规范性文件1份
2.3.2022省级竞赛获奖证书10个
3.三全育人
3.1.“三全育人”建设方案初稿
3.2.省级先进组织或个人奖项1个
3.3.“三全育人”建设方案
3.4.新增省级先进组织或个人奖项1个
4.四育一体
4.1.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1个
4.2.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材料
4.3.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1个
4.4.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材料
4.5.省级荣誉1项
5.五节活动
5.1.“科技技能节”活动材料
5.2.“文化艺术节”活动材料
5.3.“文明礼仪节”活动材料
5.4.“阳光体育节”活动材料
5.5.省级荣誉 1 项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电子商务专业群
1.1.建立“五双四化三服 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平台共享、模块分立、方向互选”课程体系
1.2.建设课程标准4门,在线开放课程2门,共享资源库1个,开发2本规划教材和1套活页式教材
1.3.培育1支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4.建设电商物流实训基地,服务5家中小企业
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
2.1.创新“三位一体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协同育人,以证促改、育训并举”的“省内一流”专业群,服务河源、粤东西北及大湾区
2.2.调研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3.组建校企联盟,协同育人平台
2.4.试点推行协同育人
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建设师德标兵队伍,提升师德师风管理水平
1.1.评选 2021 年师德标兵约5人
1.2.建立师德师风工作室
1.3.教师师德档案
2.建设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群)带头人队伍
2.1.引进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各1人
2.2.聘用第一批“名师”、“专业带头人”“金牌教练”、“骨干教师”
2.3.行、企专家参加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3.建设精技善教、行业一流的高技艺“工匠之师”队伍
3.1.培育一批“首席技师”约11人
3.2.聘用企业兼职教师约40人
3.3.组织300人次以上教师下企业实践,完成全员轮训
4.建设教师发展平台,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1.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数控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4.2.启动教师信息化素质 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教学创新团队3个以上
4.3.组织各类教师校本培训5场次以上
4.4.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4.5.建设1门省级思政精品课程《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5.创新业绩与能力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5.1.开展“3+X”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工作调研
5.2.组织外出学习交流,探索优秀人才岗位特聘机制
5.3.制定“3+X”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5.4.制定优秀人才岗位特聘办法
5.5.制定教师绩效分配制度
五、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并有效运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1.1.成立校企合作职教集团
1.2.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1.3.召开一次集团化办研讨会
1.4.深化区域、行业、工业园区合作,新增校企合作企业2家
1.5.新增共建企业专班100人
1.6.职教集团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1.7.召开一次集团化办研讨会
1.8.深化区域、行业、工业园区合作,新增校企合作企业3家
1.9.新增共建企业专班150人
2.深化产教融合并推进实体化运作,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2.1.建立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累计1家
2.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累计1家
2.3.共建科研中心累计1家,共同开展研发成果
2.4.初步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方案
2.5.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累计2家
2.6.建立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累计2家
2.7.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累计2家
2.8.共建科研中心累计1家,共同开展研发成果
2.9.尝试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体系
2.10.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累计3家
3.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实质推进协同育人
3.1.完成招生人数累计2800人。
3.2.完成定向输送毕业生人数累计100人
3.3.完成招生人数累计3000人
3.4.完成定向输送毕业生人数累计150人
4.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4.1.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关于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支持
4.2.初步形成可行性工作方案
4.3.试运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可行性工作方案
5.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助推乡村振兴,服务“两个河源”
5.1.到河源市灯塔盆地考察、调研,制定可行性工作方案
5.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5.3.与河源市灯塔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5.4.与河源市灯塔盆地开展定向培养学生累计50人
5.5.向河源市灯塔盆地输送毕业生累计50人以上
5.6.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累计1个
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1.优化“五位一体”治理机制,健全现代治理体系
1.1.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会4次以上
1.2.建立健全党务、政务机制体系1套
1.3.完善专业、课程、教师、 学生层面的制度体系1套
2.构建“权责下沉”治理平台,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2.1.制定校内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对科室、教学部进行一轮调整
2.2.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等学术事务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
2.3.加大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的力度,制定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各1份
3.夯实“融创共享”硬件支撑,增强治理质量保障
3.1.开展校园绿化、保洁、安保项目,营造学校新型治理环境
3.2.结合数字校园建设,构建统一规范、动态调整的校务服务事项信息库和办事指南,实现校、部网上办事“一步走”
七、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中职、高职扩招、为社会提供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1.中职招生3000人以上
1.2.高职扩招达200人
1.3.中职生当地就业比例50%
1.4.3+证书上线率达 95%
1.5.中高职贯通培养合作院校达到5所
1.6.完成国家标准化考点建设
1.7.中职招生3200人以上
1.8.高职扩招达300人
1.9.中职生当地就业比例55%
1.10.3+证书上线率达96
1.11.中高职贯通培养合作 院校达到6所
2.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创新技能培训方式
2.1.录取贫困地区学生达5%
2.2.1+X 证书制度申报5个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2.3.建设“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开展此类职业培训2000人日
2.4.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
2.5.录取贫困地区学生达6%
2.6.1+X 证书制度申报7个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2.7.建设“南粤家政”培训基地,开展此类职业培训2200人日
2.8.农村电商人才培 训2000人日
3.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及转化,推动就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民族传统
3.1.“板凳龙”项目成立领导工作小组、任务分工、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等准备工作
3.2.完成无人机产学研基地项目的立项、场地规划
3.3.社会服务到款达50万
3.4.“板凳龙”项目完成提炼文化与传统元素、相关内容植入课堂、转化成舞蹈作品和艺术产品
3.5.完成无人机产学研基地项目建设并运行
3.6.社会服务到款达60万
4.深入企业、社区,打造社会人员终身学习高地
4.1.定期举行文体艺联谊 活动进社区,开展职业 性、专业性、文化性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培 训达 1000 人日
4.2.共建企业学院、对企业 员工培训 1000 人日
4.3.打造区域退役军人培 养培训核心基地、退伍军 人培训达50人次
4.4.定期举行文体艺联谊活动进社区,开展职业性、专业性、文化性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培训达1200人日
4.5.共建企业学院、对企业 员工培训1200人日
4.6.打造区域退役军人培养培训核心基地、退伍军人培训达100人次
5.积极参与“东西协作”计划,深度开展市域内薄弱中职学校进行帮扶
5.1.面向西部地区招生100名
5.2.西部地区中职学校来校参观交流300人次以上
5.3.结对帮扶中职学校2所、指导技能大赛3项,指导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3个
5.4.培养培训薄弱中职学校教师500人次以上
5.5.面向西部地区招150名
5.6.西部地区中职学校来校参观交流400人次以上
5.7.结对帮扶中职学校交流学习学生50名
5.8.培养培训薄弱中职学校教师 600人次以上
八、提升信息化水平
1.升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
1.1.校园网站改版升级
1.2.购买一套网络安全设备
1.3.升级更换核心交换机及路由器设备3台
1.4.升级更换教学区域汇聚交换设备20台以上
1.5.校园官方网站安全等级保护建设
2.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
2.1.建设一间WEB前端实训室
2.2.升级改造2个信息化实训室或建设一间智慧录播教室
2.3.上架运行一套超融合服务器设备
2.4.升级更换部分业务专属服务器
3.整合网络服务应用平台
3.1.外出调研并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3.2.制定一份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九、提升国际及粤港澳台交流水平
1.引入境外优质职教标准,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
1.1.探索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群的专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与国际接轨调研
1.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按照6S国际化标准管理
1.3.组织学生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
1.4.对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专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现有专业的优化和结构调整
2.建立境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
2.1.调研、筹建境外合作办学项目
2.2.建成境外合作办学1个项目
3.加强教师境外交流,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
3.1.选派教师到境外参观、交流培训2人次
3.2.邀请境外高层次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研讨2人次
3.3.选派教师到境外参观、交流培训4人次
3.4.邀请境外高层次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研讨3人次
十、特色发展
1.《客家传承·匠心理工》 ——“客家文化·职业素养”校园文化建
1.1.建成专业元素和客家文化相融合的环路道路标识
1.2.“筑梦阁”客家围屋1座
1.3.“客家名人馆”1个
1.4.临湖(腾飞)观景台广场1个
2.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两个”河源——农村电子商务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2.1.成立澳门新葡京app乡村振兴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2.2.创建新媒体营销服务中心,开展品牌宣传调研和宣传前期工作
2.3.与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建立协同机制
2.4.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活动
2.5.成立乡村振兴技术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培训
2.6.宣传客家文化、农产品、农业企业,初步形成影响力
2.7.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常态化
2.8.增大社会培训规模
十一、项目经费预算
十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十三、专业群建设任务书
1.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任务书
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1.树立“德技并修、专创融合”的专业群育人理念
1.1.1.1.深度挖掘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精神,形成2021年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方案
1.1.1.2.开展2次客家文化主题活动,寻访5家企业,5名工匠
1.1.1.3.完善2022年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目标方案
1.1.1.4.初步实现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全覆盖,完成9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
1.1.1.5.开展2次客家文化主题活动,寻访5家企业,5名工匠
1.1.2.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
1.1.2.1.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建设方案
1.1.2.2.校企共同组建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确定专业委员会名单
1.1.2.3.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管理制度
1.1.2.4.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指导专业群建设2次
1.1.3.构建“五双四化三服务”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1.3.1.公开发表专业群建设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2篇
1.1.3.2.制订2021年河源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每年更新)
1.1.3.3.制定2021年“五双四化三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施细则(每年优化)
1.1.3.4.研制2021年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优化)
1.1.3.5.公开发表专业群建设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2篇
1.1.3.6.模式推广应用学校1所
1.1.3.7.完善2022年“五双四化三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实施细则
1.1.3.8.完善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
1.1.4.全面重构专业群课程学分体系和学分认定机制
1.1.4.1.业群课程学分体系实施方案
1.1.4.2.初步构建专业群课程学分体系
1.1.4.3.完善专业群课程学分体系
1.1.4.4.制定学分认定机制
1.1.5.开展基于证书改革或“1+X证书”试点的人才培养改革
1.1.5.1.制证书改革或“1+X证书”试点推方案
1.1.5.2.专业群证书改革或1+X证书师资培训率50%
1.1.5.3.制定2022年年度培训计划
1.1.5.4.面向专业群学生开展培训达200人次
1.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2.1.构建“平台共享、模块分立、方向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2.1.1.公开发表专业群课程建设论文1-2篇
1.2.1.2.各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完成职业岗位标准
1.2.1.3.专业群课程体系规划论证
1.2.1.4.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1.2.1.5.公开发表专业群课程建设论文1-2篇
1.2.1.6.修订完善2022年课程体系
1.2.2.分类推进课程及数字资源建设
1.2.2.1.建设课程标准4门
1.2.2.2.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门
1.2.2.3.建设课程标准5门
1.2.2.4.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门
1.2.2.5.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门
1.2.3.建设专业群共享资源库
1.2.3.1.初步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3个子库内容资源
1.2.3.2.完善2022年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
1.2.3.3.资源库推广使用:访问量达3000以上
1.3.教材与教法改革
1.3.1.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
1.3.1.1.国家规划教材、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及工作方案
1.3.1.2.新型活页式教材、配套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及工作方案
1.3.1.3.完成2本规划教材撰写及配套资源准备工作
1.3.1.4.完成1套活页式教材及配套资源准备工作
1.3.2.实现多种教学(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1.3.2.1.发表论文2篇(2021)
1.3.2.2.申请立项校级课题1个(2021)
1.3.2.3.发表论文2篇(2022)
1.3.2.4.申请立项市级课题1个(2022)
1.3.3.“O2O”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1.3.3.1.专业群学生学习行为调研与数据采集分析
1.3.3.2.制定基于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1.3.3.3.实证并优化基于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1.3.3.4.开展情景教学设计并实施混合式教学
1.3.3.5.开展情景教学设计并实施混合式教学
1.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4.1.打造高层次创新师资团队
1.4.1.1.建立优秀教师团队培养管理体制
1.4.1.2.培育技术技能大师1名或校级优秀教师2名
1.4.1.3.培育1个校级优秀团队
1.4.2.培育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
1.4.2.1.培育3名骨干教师,引进1名骨干教师
1.4.2.2.培育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专业带头人1名
1.4.2.3.培育5名骨干教师,引进3名骨干教师
1.4.2.4.培育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专业带头人1名
1.5.实践教学基地
1.5.1.建设校内实训室
1.5.1.1.建设电商物流实训基地1个
1.5.1.2.电商物流实训基地管理手册
1.5.1.3.建设智慧物流实训室1个
1.5.1.4.智慧物流实训室管理手册
1.5.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5.2.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1.5.2.2.校企共建2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5.2.3.完善2022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1.5.2.4.校企共建3家(共5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6.社会服务
1.6.1.共建新媒体营销服务中心,服务企业
1.6.1.1.新媒体营销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实施方案
1.6.1.2.服务本区域中小微企业和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训500人日以上
1.6.1.3.完善2022年新媒体营销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实施方案
1.6.1.4.服务本区域中小微企业和县域农村电商人才培训500人日以上
1.7.国际及粤港澳台交流与合作
1.7.1.境外师资培训
1.7.1.1.境外师资培训方案
1.7.1.2.依托行业组织,寻机参与商科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项目1个
1.7.1.3.完善2022年境外师资培训方案
1.7.1.4.选派教师到国外参观、交流和培训4人次
1.8.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8.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8.1.1.初步制定专业管理制度
1.8.1.2.参与建立专业群发展服务中心
1.8.1.3.完善2022年专业管理制度
1.8.1.4.制定专业群组建团队
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任务书
2.1.创新“三位一体四融通”协同育人模式
2.1.1.创新“三位一体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2.1.1.1.到模具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形成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1.1.2.到高职院进行中、高职专业对接共同培养模具专业人才调研
2.1.1.3.撰写“三位一体四融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报告
2.1.1.4.签订中职、企业、高职共同培养模具专业人才的三方协议
2.1.1.5.学校、企业、高职共同制定模具专业“三位一体四融通”人才培养方案
2.1.1.6.2022年秋正式开设并招收“三位一体四融通”模具专业学生
2.1.1.7.公开发表中职、企业、高职三方共同培养人才方面研究论文1篇
2.1.2.搭建升学平台,构建贯通式协同育人机制
2.1.2.1.成立专业群校企联盟,制定校企联盟2021工作计划
2.1.2.2.构建1+X或其他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认证平台与贯通机制
2.1.2.3.推动模具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制定才培养方案
2.1.2.4.举办数控专业群校企联盟会议,制定校企联盟2022工作计划
2.1.2.5.推动试点专业1+X或其他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平台与贯通认证工作
2.1.2.6.新增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机制试点或三二衔接工作
2.2.建设“对接标准、模块分立、育训并举”的课程教学资源
2.2.1.立足岗位群,构建“平台+模块+特色方向”课程体系,开发“标准三对接,育训可通用”的专业课程标准
2.2.1.1.调研岗位群能力,制定岗位群能力标准
2.2.1.2.制定课程体系框架
2.2.1.3.完成共享课程《钳工实训》、《电工基础》、《机械制图与CAD》、《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4门课程标准修订
2.2.1.4.完善岗位群能力标准
2.2.1.5.完成《数控多轴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5门课程标准修订
2.2.1.6.公开发表课程体系类或课程标准类方面研究论文1篇
2.2.2.德能并举,探索“优秀文化进课程”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2.2.2.1.建设《钳工实训》思政专业课程
2.2.2.2.建设《工业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思政专业课程
2.2.2.3.建设《机械基础》思政专业课程
2.2.2.4.公开发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1篇
2.2.3.校企共同开发“平台支持、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
2.2.3.1.制定专业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案和计划
2.2.3.2.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制图与CAD》、《电工基础》、《数控铣加工》、《数控多轴编程与加工》、《数控车加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实操》、《冲压模具结构》、《塑料模具结构》、《机电设备装调》、《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车加工》、《普通铣加工》、《钳工实训》、《电加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等15门校级课程资源
2.3.创新形式,推进“项目式、行动导向、课赛融合”的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工作
2.3.1.校企共同开发一批“展现形式多样、服务教学改革”的教学案例、新形态教材
2.3.1.1.紧密对接企业,校企共同开发《机电设备装调》、《数控铣加工》、《模具综合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基础》项目式教学案例
2.3.1.2.制定专业群校企共同开发教材的方案和计划
2.3.1.3.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普通铣加工》、《电加工》、《多轴加工》、《数控车加工》、《普通车加工》、《钳工》、《PLC》、《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机与变压器实训》、《数控维修实训》、《电力拖动实训》、《电工基础实训》、《3D打印》、《激光加工》15门活页式校本教材
2.3.1.4.组织老师与企业开始编写《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模具综合加工》、《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工作站》、《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4本专业教材
2.3.2.全面推动“项目式、行动导向、课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教师多参加市、省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
2.3.2.1.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教法改革类培训2批次
2.3.2.2.完成教法探讨公开课与示范课8节
2.3.2.3.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市、省级教学能力大赛
2.3.2.4.在《机械制图与CAD》等课程引入竞赛元素,试点课赛融合
2.3.2.5.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教法改革类培训2批次
2.3.2.6.完成教法探讨公开课与示范课8节
2.3.2.7.组织专业群教师参加市、省级教学能力大赛
2.3.2.8.探索《模具综合加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施
2.3.2.9.公开发表课程教学、教法改革方面研究论文1篇
2.4.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终身学习、技能熟练
2.4.1.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4.1.1.每年9月组织“师德师风建设”讲座,培养“四有”教师团队
2.4.1.2.每年9月组织“师德师风建设”讲座,培养“四有”教师团队
2.4.1.3.公开发表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论文1篇
2.4.2.培养高层次专业(群)带头人队伍
2.4.2.1.建立专业(群)带头人遴选和管理办法,拟定专业带头人引培养方案
2.4.2.2.培养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推动校企合作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4.3.培养技能高超的“教练型”竞赛指导老师队伍
2.4.3.1.选派师生10人次以上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
2.4.3.2.制定10名“教练型”教师培养计划
2.4.3.3.选派师生10人次以上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
2.4.3.4.实施10名“教练型”教师培养计划
2.4.4.培养骨干教师和1+X证书考评员
2.4.4.1.制定专业群4个专业每个专业2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
2.4.4.2.制定1+X证书考评员培训计划
2.4.4.3.组织专业群全体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4.4.4.按计划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2.4.4.5.选派2名教师参加1+X证书考评员培训
2.4.4.6.组织专业群全体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4.4.7.公开发表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方面的研究论文1篇
2.4.5.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2.4.5.1.制定专业群教师队伍合员培训计划(2021)
2.4.5.2.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产业政策讲座1次(2021)
2.4.5.3.聘请职业教育专家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和理念讲座1次(2021)
2.4.5.4.聘请职业教改课改专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或教材开发培训1次(2021)
2.4.5.5.组织专业群全体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2021)
2.4.5.6.落实专业群教师队伍合员培训计划(2022)
2.4.5.7.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产业政策讲座1次(2022)
2.4.5.8.聘请职业教育专家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和理念讲座1次(2022)
2.4.5.9.聘请职业教改课改专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或教材开发培训1次(2022)
2.4.5.10.组织专业群全体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2022)
2.4.6.名师工作室建设
2.4.6.1.按照市级标准升级数控车技师工作室
2.4.6.2.按照市级标准机电技术名师工作室
2.5.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2.5.1.对现有实训场室进行“提质扩容”,更新升级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室
2.5.1.1.把数控铣、3D打印、电工基础、电力拖动、PLC、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电机与变压器、液压与气动九个实训室更新升级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新实训场室
2.5.1.2.把数控车、工业机器人二个实训室更新升级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新实训场室
2.5.2.校企共建实训室、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室)、科技创新基地、实习实训基地
2.5.2.1.校企共建一个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2.5.2.2.校企共同筹建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室)
2.5.2.3.校企共同筹建一个科技创新孵化基地
2.5.2.4.公开发表校企合作方面研究方面论文1篇
2.6.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社会培训、职工培训、辐射带动、服务市民、助力“创文”
2.6.1.建设培训基地,开展多形式的技术技能和岗前培训服务
2.6.1.1.申报职工培训基地
2.6.1.2.制定未来三年对外培训方案和计划
2.6.1.3.筹建职工培训基地
2.6.1.4.面向企业开展200人日以上的培训
2.6.2.辐射带动其它中等职业学校
2.6.2.1.到河源或其它地区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开1节示范性公开课
2.6.2.2.河源或其它地区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访专业群进行交流学习1次
2.6.2.3.到河源或其它地区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开1节示范性公开课
2.6.2.4.河源或其它地区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访专业群进行交流学习1次
2.6.3.志愿服务市民,助力河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6.3.1.师生外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00人次
2.6.3.2.师生慰问养老院或乡村留守儿童1次
2.6.3.3.组织师生进行植树活动1次
2.6.3.4.师生外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00人次
2.6.3.5.师生慰问养老院或乡村留守儿童1次
2.6.3.6.组织师生进行植树活动1次
2.7.拓展国际合作道路——引入资源、拓展视野
2.7.1.引入境外优质职教标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7.1.1.外出调研国际标准教学资源建设
2.7.1.2.制定引入国际标准完成校企平台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
2.7.1.3.继续外出调研国际标准教学资源建设
2.7.1.4.引入国际标准来进行校企平台教学资源建设
2.7.2.加强教师境外交流,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2.7.2.1.选派2名教师参加国际性交流、讲座
2.7.2.2.选派4名教师参加国际性交流、讲座或培训
2.7.3.依托粤港澳交流平台,开展各类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
2.7.3.1.依托粤港澳交流平台,制订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工作计划
2.7.3.2.组织骨干教师协同惠州先进制造职教集团或其他涉外华澳学院等开展各类文化与学术交流活动
2.8.完善发展保障机制——完善机制、制度保障
2.8.1.建立专业群建设保障机构
2.8.1.1.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2.8.1.2.制定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2.8.1.3.召开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2.8.1.4.制定专业群自我诊断和持续改进管理机制
2.8.2.建立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2.8.2.1.进行人才培训方案建设的调研
2.8.2.2.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2.8.2.3.进行人才培训方案建设的调研
2.8.2.4.修订专业群模具、数控、机电、工业机器人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8.3.建立基于第三方考核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8.3.1.进行1+X证书考证建设的调研
2.8.3.2.引入1+X或专业考证考点及保障机制
2.8.3.3.进行1+X证书考证建设的调研
2.8.3.4.根据1+X或专业考证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提高考证通过率
2.8.4.建立学分积累认定与置换机制
2.8.4.1.进行学生的学分积累认定与置换建设的调研
2.8.4.2.制定在线学习平台课程遴选机制与竞赛获奖转换制度
2.8.4.3.进行学生的学分积累认定与置换建设的调研
2.8.4.4.修订在线学习平台课程遴选机制与竞赛获奖转换机制
搜 索
工作动态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